2009年2月28日星期六
杨丽萍:遗憾《藏谜》没能“回家”
杨丽萍为某品牌剪彩 江洋/摄
杨丽萍:遗憾《藏谜》没能“回家”
“孔雀公主”化身“荷花度母”
从8月16日起,杨丽萍带着自己花费近两年时间创作的又一大型原生态歌舞剧《藏谜》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巡演,相继在成都、武汉、长沙、杭州等地进行了演出,震撼全国。由于首次巡演没有云南站,《藏谜》何时“回家”,成了每个云南人心中的最大疑问。昨日上午,作为某品牌的形象代言人,杨丽萍借着宁波表演场地正在搭景的空当回到了昆明,杨丽萍遗憾表示,《藏谜》现在的档期已经排到了明年2月,因此,云南的观众今年是和《藏谜》无缘相见了。她还感叹地告诉记者,“要是能在昆明演出该多好啊,其实一开始昆明就有人要包场,可惜没有足够的演出场地。”
遗憾首巡没在云南
对于《藏谜》首次巡演没有云南站,杨丽萍解释,“《藏谜》本来是想在昆明彩排、合成的,但昆明没有足够大的演出场地,云南大剧院因没有顶棚而无法安装吊杆,昆明会堂没有副台,连演出所需要的一座雪山都放不下,以前演《云南映象》可以,但《藏谜》的舞美比《云南映象》大多了,而且《藏谜》现在的档期已经排到了明年2月份。其中包括北京舞蹈节和第9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式。”与《云南映象》定点在昆明演出不同,《藏谜》最终定点演出地设在了九寨沟,场地是由《藏谜》的总制作、出品人容中尔甲贷款建盖的剧场。“正在修建中的剧场我已经看过,舞台有30米深、20米宽,副台有两个篮球场大。”从杨丽萍的言语中不难听出,对这个定点演出地她是相当满意。
被西藏的美丽打动
两年前,《云南映象》在国内外走红,很多地方看到了原生态歌舞的号召力,都盛情邀请杨丽萍去编导一部当地原汁原味的歌舞演出。杨丽萍最终选择了藏族,为什么呢?杨丽萍说:“藏族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民族,他们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,那里氧气稀薄,他们为什么不下山居住呢?还有,他们很淡定,没那么多欲望。他们对宗教很虔诚,他们去朝圣的路上,一步三磕头。如果遇上河流不能磕,他们就会量一下河流的宽度,然后将该磕的头补上,这些并没有人监督,完全是精神和信仰的力量。藏族人喜欢把美丽的石头戴在身上,他们别在身上的刀、日常踩的马镫、挂奶桶的银钩等,都是工艺品,我多次到西藏去采风,买了不少这样的东西。西藏的歌舞很丰富,藏戏、寺庙音乐都打动人心,我觉得把它们搬上舞台很过瘾。”
跳一路被质疑一路
虽然有杨丽萍这块金字招牌,但《藏谜》在巡演中却也遭到不少质疑。采访中,杨丽萍说起在成都首演时,有记者认为舞蹈中那些戴毡帽、喝牛奶、吃黄油、吃牛肉的是美国西部牛仔,“我觉得这简直太可笑了,那就是真实的藏族,我真不明白他们怎么会不知道,阿坝就有藏族生活啊?”“还有个节目的主持人问我,‘你们为什么要跳国外的踢踏舞?’我让他睁大眼睛看,这不是什么国外的踢踏舞,而是藏族特有的六弦琴、跳、唱3位一体的踢踏舞,这比单纯的踢踏舞难多了。演员学了1年多才掌握最基本的东西,跳这个踢踏舞需要有高超的技术,外行人不太了解,但我作为内行,作为专家是很了解的。真是太可笑了,外国人跳踢踏舞是背着双手在跳,我们有自己的跳法,是一边弹六弦琴一边唱歌、跳舞。”
说到做节目,记者提到不久前,杨丽萍在湖南卫视录制节目时,主持人汪涵曾谈到她保持身材的半饥饿状态法,杨丽萍坦承,虽然有着那么大的运动量,但她为了保持身材,她确实一直吃得很少,随后她还开玩笑地回应道,“这不辛苦,离死远着呢!”
原生态怎会不新鲜
这几年,杨丽萍一直与“原生态歌舞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,而观众对“原生态”这几个字也从最初的新鲜变得食之无味。对于此,杨丽萍也表示,“当初我做《藏谜》的时候确实也有朋友劝过我不要再做原生态的东西了,说原生态的东西不新鲜了,我当时很奇怪,怎么用新鲜不新鲜来形容古老的文化呢?他们这样说主要是某些人打着原生态的名义把它炒作滥了。”
其实,就拿杨丽萍自己创作的《藏谜》来说,其中每一首歌,每一件乐器,每一件衣服,都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去完成,比《云南映象》下的功夫都大。“《藏谜》舞蹈中所有的感觉都是靠演员去还原,而每一个演员又都是编导,除了不是在村子里演出而是改在舞台上外,我可以保证他们舞蹈的原汁原味。到现在为止,《藏谜》是叫好又叫座。谁能说原生态过时?况且藏族舞蹈很幽默,有点像冯小刚、周星驰的调侃,就像宣科一样,看见什么说什么,他把古老的纳西古乐传承下来,这些经过历史沉积的东西会过时吗?”
舞蹈不再是唯一
可能很多读者不知道,除了挚爱的舞蹈,杨丽萍在近两年还“分心”有了别的爱好。“我‘处心积虑’收集云南的打击乐器近两年了,可以进博物馆的乐器已经收集了几十件了。有的鼓装满酒后还可以敲,那些乐器都是有年代的东西,比如有一个高3米的鼓,它是从很边远的村子找到的,由整棵树雕刻而成,不漏气、不漏风,声音那叫一个好,做好了之后再丢进烂泥坑泡上几年防腐烂,而且是用来‘祭祀’过的,现在民间几乎不用这种工艺性极强的乐器了。”杨丽萍说,她搜集的所有东西都是云南的,并不是她个人的。“这些足以进博物馆的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击乐的传承意义非凡,随着民间乐器及其制作工艺的流失,这些沉淀了精神、历史、文化和灵魂的鼓更具有特殊的意义。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东西被埋没,我要做的是让这些鼓重见天日。”
杨丽萍告诉记者,她很想有机会能让这些鼓能集体做一次展示,可是考虑到时间和精力的问题,她还不能最终决定,至于送它们去博物馆的事,杨丽萍笑笑说道:“我的演出就是个流动着的博物馆,比起静静地摆着,这样的方式人们更爱吧。”
订阅:
博文评论 (Atom)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